1、摘要:卫星影像的坐标准确性对土地利用数据库更新至关重要,根据鸡西市的遥感数据源应用ERDAS IMAGINE 对鸡西市遥感影像进行校正和误差分析,探讨卫星遥感影像的内部、外部误差产生原因。
1、其具体步骤是:首先,对原始影像进行匀光处理;然后,成批打开相关影像数据,并分批进行匀光处理,在做匀色处理时,作业员应调整每条航带首尾影像,并采用“λ自适应”进行调整;最后,根据调整红啊的首尾影像对中间影像进行自动匹配,并分批处理匀色生成的影像。
2、制作过程包括地理数据(资料)处理、全波段数据辐射校正、几何校正、配准、图像镶嵌、数据融合及地理编码等。
3、②统计模型法:即利用遥感影像上选定的地物的灰度值和相应成像时间实地所测的地物反射光谱值,建立统计模型,计算校正量来对整幅影像进行校正。该方法需要成像时的实测光谱数据,对于以往没有实测数据的历史影像和实地条件困难无法进行实测的影像数据,不能用此方法来校正。
4、本文基于这种思路,介绍利用遥感图像处理系统 ERDAS IMAGINE 进行 IKONOS 卫星数据处理制作正射影像的方法。 制作方法 融合 IKONOS 传感器,能够提供 1m 的全色波段和 4m 的多光谱 ( 红、绿、蓝和红外 ) 波段。融合目的是结合全色波段的高分辨和多光谱影像的彩色产生高分辨率、多光谱影像。
5、通过运用ENVI软件对灌阳地区QuickBird-2遥感影像作对倾斜改正和投影差改正,消除由于系统因素和地形引起的几何畸变,将影像重采样成正射影像,加深对遥感影像正射校正处理的理解,掌握其ENVI软件操作要领。
6、用正射像片编制的带有公里格网、图廓内外整饰和注记的平面图。遥感集市上的资源三号2米分辨率全国真彩色正射影像图已经在国土、导航、林业等方面得到推广应用。资三全国真彩色正射影像图以资源三号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天绘、高分等卫星影像,覆盖全国的陆地国土面积。
“环境遥感”一词于1962年开始在国际科技文献中出现。1964年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国家科学院和海军海洋局联合发起举行“空间地理学”的专题讨论会,讨论如何从空间研究地球环境,提出一个以地球为目标的空间观测规划。
“遥感”一词最早由美国海军研究所伊夫林·L·普鲁特提出,1962年在美国密执安大学第一次国际环境遥感讨论会上被采用。遥感是从远距离高空及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电磁波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研究地面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变化的现代技术学科。
遥感技术的萌发,起源于望远镜和照相机的发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了航空摄影,建立了能够定位、定量的立体摄影测量学,改造了地图测绘技术。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了彩色航空摄影,扩大了定性分析的可能性,为自然环境与资源考察打开了新的局面。
我国的海洋卫星事业起源于1975年,当时启动了海洋卫星遥感试验项目,由国家海洋局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发起,目的是研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海洋进行观测和监测。1987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海洋卫星FY-1A,这是我国的第一颗气象卫星,也是自主研制的第一颗遥感卫星,能够用于海洋观测和监测。
遥感技术,简称RS,起源于航空摄影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得到发展。 1972年,美国发射了首颗陆地卫星,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启。 遥感技术经历了迅猛发展,目前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如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和地质地理等。 遥感技术已成为一种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1、摘要 遥感图像显现的地质构造形迹是地史以来地壳运动的综合结果,包含有历次构造变动和有关矿化的特征标识信息,因此,遥感信息场分层解析是无模型矿床预测中有效地进行成矿信息分离的重要手段。
2、遥感成矿预测在遥感成矿信息基础上进行量化,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级别、不同方向的遥感构造信息,含矿岩性地层信息,蚀变异常信息以及遥感线性体密度等信息,分别形成单项图层,进行多元信息成矿预测。 预测中,通常采用网格单元法或地质异常单元法。
3、矿床模型是对矿床所处三维地质环境的描述,其实质上是成矿地质环境相似度类比法。地质学中的方法论 “将今论古”和 “以古论今知未来”也是这个道理。 现在的已知的地质理论如槽台理论、板块理论、地幔柱 ( 热点) 理论等,世界各地都运用类比法取得了很好的找矿效果。
1、局部方差法研究遥感信息尺度效应的缺点在于,它只考虑了单一波段的图像局部方差变化,而不便应用于多光谱遥感数据;局部方差法的另一个局限性在于图像的局部方差与图像全局的方差有关,不同图像的局部方差直接对比没有意义。此外,局部方差的计算过程中的边界效应影响局部方差的精度。
2、由于类别统计可分性反映了类别被正确分类的概率,因此,通过研究类别统计可分性的尺度效应来反映类别被正确分类的不确定性的尺度效应。我们用 Lanier湖区的 TM多光谱遥感数据作为研究遥感数据分类不确定性尺度效应的实验数据。
3、近年来,空间统计学,特别是地统计学(Geostatistics)方法被用于研究遥感信息的尺度效应问题。 在地统计学中,半方差是对变量空间变异(或空间依赖性)的一个度量,它通过计算变量的变异函数(variogram or semi-variogram)得到。不同的变异函数揭示不同的变量空间变异特征。
4、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对遥感信息的不确定性问题和尺度问题分别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但这并不意味着不确定性和尺度是两个独立存在的问题。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遥感的不确定性和尺度问题是密切相关的。
5、遥感信息的尺度问题研究是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国外至少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就开展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我国已在这一领域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
1、目前针对热红外遥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度与发射率的反演、尺度效应和能量平衡模型等方面。1 温度与发射率的分离研究 随着遥感科学和传感器的发展,各国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地表温度和发射率反演算法,不同算法针对不同的遥感数据和假设,适用于不同的情况。
2、热红外遥感(Thermal Infrared Remote Sensing)是指利用红外辐射波段中的热红外辐射(通常是8-14微米波段)进行遥感观测和分析。热红外遥感主要依靠测量物体的热辐射能量,以获取物体的温度信息和热分布特征。它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热力学分析、农业和气候研究等领域。
3、本研究建立了基于热红外发射率光谱的SiO2 含量定量反演模型和光谱指数。
4、热红外遥感对研究全球能量变换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地表温度反演、城市热岛效应、林火监测、旱灾监测、探矿、探地热,岩溶区探水等领域都有很广泛的研究。
5、由于卫星遥感图像TM6的地面分辨率较粗(120m×120m),掩盖了矿区地面热场的细节;同时,TM6图像的获取受卫星运行周期和轨道的限制,不能获得任意时间段的图像。这些因素对矿区地面热污染的详细情况的研究十分不利。而航空热红外遥感则弥补了卫星遥感的以上不足。
6、应用遥感技术对地热资源进行研究时应选择热红外遥感技术。热红外遥感技术,由于具有快速、经济、大面积研究热量资源和热场分布变化的优势,已日益成为地热资源探测与调查方面的一种新趋势。
Copyright © 2021-202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KAIYUN登录入口登录APP下载 版权所有